近来[2]粗工,一见唇口红肿,不辨虚实,即以大黄、石膏等治之,实症立生,虚症立毙,不可不知也。乃是论邪从太阳入内,气机流行之谓,非节令之谓。
白而无神,肺虚之征。 有因胃中积热而致者,有真阳虚而队气上攻者,有元阴虚而元阳为害者。
火动于中,血海沸腾,伤于阳络,则妄行于上。阳邪之名,言客邪在表、在腑之谓也。
按反胃一证,有阳虚、阴虚之别。 自古圣贤,无非在人情天理上,体会轻重而已。
伤寒二字立津梁,六气循环妙理藏,不是长沙留一线,而今焉有作医郎。硝、黄沾口,畏攻神即飘扬。
为贫,病至健忘,赋畀之良危矣。其人定见萎靡不振,气短神衰,时多烦躁。